新華社合肥1月10日電 題:打開中國農村脫貧“工具箱”——四個老外的大別山“田野調查”
新華社記者繆曉娟、曹鵬遠、陳尚營
大別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縣大灣村,曾是國家級貧困縣的重點貧困村。在一群即將到來的外國人的想象中,這個村莊肯定沒有自來水,沒有電,道路很窄,老人多而年輕人少,也不可能有Wi-Fi。
令他們沒想到的是,這里青山綠水環抱,水電戶戶通,Wi-Fi家家有,水泥路修到家門口,修舊如舊的黃土房和白墻黑瓦的新樓房錯落有致,民宿和農家樂隨處可見,周末村里游人如織。
而出乎意料的遠不止這些。
“竟然也有Wi-Fi”
2014年被列為金寨縣重點貧困村的大灣村,如今貧困發生率為零;2011年被列入大別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的金寨縣,2020年4月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正積極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
村民們回憶說,幾年前這里還沒有一條像樣的公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

這是2020年4月17日拍攝的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的茶產業扶貧基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劉軍喜攝
15歲的南非姑娘瑞貝卡·尼什和爸爸肖恩一起,開車從合肥出發,200多公里的路,3個小時就到了。肖恩說:“我以為一路上會很顛簸,沒想到旅途這么舒適。”
來到借宿的村民家中,瑞貝卡悄悄地長舒一口氣。“我發現屋子有空調、電視機和抽水馬桶。試探著問了下Wi-Fi密碼,竟然也有!”
津巴布韋籍清華大學在讀碩士生烏俊杰從北京出發,高鐵直通金寨縣,再轉個巴士,來到大灣村小學。老師和孩子們告訴他,每頓包含一葷兩素一湯的午餐只要2元。

這是新華社記者繆曉娟(右一)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大灣村采訪四位受邀到這里參觀訪問的外國人。左起:植國明、肖恩、瑞貝卡·尼什、烏俊杰(2020年12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郭沛然 攝
二年級學生唱了一首《狂浪》,歌詞中那句“夢在燃燒,心在澎湃”差點難倒翻譯;六年級學生舉手說想去清華、北大和海外上學,還蹦出不少英文單詞,表示他們長大后希望成為醫生、體育教練和女企業家。
烏俊杰認為,貧困的本質是選擇權受限。“當孩子們5年前還盼望著去一趟省會城市,如今卻夢想著出國看看世界,就很能說明是真正脫貧了。”

安徽省金寨縣紅嶺公路(2020年9月28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諾攝
同樣從北京來的馬來西亞籍媒體人植國明,第一站去了大灣村衛生室。工作人員告訴他,這里貧困戶的醫藥費可以報銷90%以上,同時任何人感染了新冠肺炎,醫藥費都是全免。
“一個中國村民和一個美國村民,假定都感染了新冠肺炎接受兩周治療,前者需要支付的費用是零,后者如果沒有保險,需要支付3.4萬美元左右。這就是差別。”植國明說。
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貧困線標準略高于世界銀行發布的國際貧困線標準。此外,中國脫貧標準是綜合性的,即人均純收入穩定超過標準,且吃穿不愁,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這是金寨縣大灣村村民新居(2020年4月1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劉軍喜攝
在老外們看來,中國的脫貧攻堅既達到了標準,又超出了標準。例如Wi-Fi等基礎設施并非必需,卻對經濟社會發展很有幫助,尤其疫情期間,有網絡的優勢十分明顯。
正如肖恩所說:“有些國家的減貧重點還停留在保障飲用水和衛生,而中國政府給予老百姓更多保障、更多機會,讓脫貧更可持續。”
(責任編輯:景遠)